左牵华为,右牵大疆

一场战争硬把世界无人机商打成“军火商”!大疆:我只造民用

发布时间:2025-08-17 作者: kaiyun体育sports

  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消费级无人机行业的领军企业,早已跻身全球知名品牌之列。从个人摄影到农业测绘,甚至遍布各行各业的应用场景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然而,随着俄乌冲突的爆发,这家原本专注于民用市场的公司却不期然地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被一些西方媒体和政界人士贴上了“军火商”的标签。尽管大疆屡次声明,其产品纯粹用于民用,不是为战争而设计的,但无可避免地,它的无人机却频繁出现在战争前线,成为了各方争议的焦点。要理解这一切的背景,必须从大疆的崛起讲起。

  大疆公司成立于2006年,位于深圳。当时,创始人汪滔刚刚从香港科技大学毕业。他在宿舍内就开始研究飞行控制管理系统,最初通过学校的资助和朋友的投资来起步。企业成立初期,主要向大学和企业销售无人机部件。大约在2010年左右,大疆开始瞄准海外市场,向航拍爱好者推广无人机产品。2013年,大疆发布了Phantom系列四旋翼无人机,这款设备搭载高清相机,简单易操作,迅速在市场上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和热销。随着2015年Phantom 3增加了直播功能,其市场占有率不断攀升。后来,大疆收购了某些相机品牌的股份,甚至在2017年获得了技术奖项,产品大范围的应用于电视拍摄和防疫等领域。到2020年,大疆的市场占有率已超过70%,并在2024年逐步扩大,超越了90%。从几人组成的小团队,到如今的上万名员工,市值突破百亿美元,大疆已成为全世界无人机行业的巨头,专注于民用领域的无人机应用,如航拍、农业喷洒、灾区搜救等,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然而,随着俄乌冲突的爆发,大疆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2022年2月,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侵略战争正式打响,双方迅速开始使用商用无人机进行战斗。大疆的Mavic系列因其低廉的价格和高灵活性,在战场上得到了广泛应用。每架售价仅几百美元的无人机,便能执行侦察任务或投放小型炸弹,成为两方军队的重要武器。乌克兰军队一开始就大量采购大疆无人机,通过第三方渠道购入数万架,并将其改装为投弹工具。俄罗斯方面也不甘落后,依靠国际捐赠和走私渠道获取了大疆无人机。新闻媒体报道揭示,乌克兰使用大疆无人机校射炮兵,而俄罗斯则利用它进行对敌监视。2022年3月,乌克兰政府公开指责大疆的AeroScope系统帮助俄罗斯追踪乌方无人机的位置,从而精准打击。这一系统原本是为了民用定位设计的,却在战争中引发了巨大争议。西方媒体如《纽约邮报》和《外交事务》等纷纷报道,大疆的产品已成为战场上的主角,并在某一些程度上改变了战争的形态。

  面对这样的局面,大疆迅速做出一定的反应。2022年4月,正式公开宣布暂停在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所有业务,包括销售和维修。这也是冲突爆发以来,首家做出此举的中国大企业。大疆声明强调,自己的产品是为民用设计的,不适合军事用途,反对任何一方将其用于战争。公司还明确说,从未将产品出售给军方,并且严格禁止向冲突区域出口。然而,现实远比声明复杂,尽管大疆暂停了业务,产品仍通过第三方渠道流入战场。2023年,报道称,包括大疆在内的中国无人机,依旧为俄罗斯补充了库存。尽管乌克兰尝试转向本土生产或寻找其他供应来源,但由于大疆无人机的性能好价格低,士兵们仍然青睐使用。2024年1月,新苏黎世报也指出,尽管大疆宣布暂停,但其无人机仍大规模流入俄乌战场,主要是通过走私或中间商。

  西方国家对于大疆的“军事嫌疑”并没有放松,美国自2020年起将大疆列入实体清单,限制其技术出口,理由是担忧其产品可能用于监控。2021年,美国国防部也将大疆列入黑名单,禁止政府部门使用大疆无人机。在特朗普政府时期,甚至下令要求移除所有中国制造的无人机。早在2017年,美国陆军就已经不再使用大疆无人机,担心数据泄露。2022年10月,美国国防部正式将大疆列为中国军工企业,而2024年9月,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法案,决定将大疆列入通讯网络禁令,2024年10月,海关还扣押了部分大疆进口产品。欧盟和其他一些国家也开始加强对大疆的出口审查。2022年5月,乌克兰政府公开批评大疆,称其AeroScope系统偏向俄罗斯,尽管大疆否认并坚持其产品是中立的。这一系列指责导致大疆的品牌形象遭受重创,甚至被贴上了“隐形军火商”的标签。

  事实上,除俄乌战争外,以色列在加沙冲突中也普遍的使用了大疆的无人机,并将其改装为攻击工具。2023年的报道称,以色列军方使用大疆Agras型号无人机进行催泪瓦斯喷洒或执行监视任务。与对待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态度不同,大疆没有停止对以色列的销售,或许是出于市场的考量。然而,大疆始终强调自己是一个民用产品供应商,致力于推动人类进步,而非从事军火生意。2024年,大疆向美国国防部提起诉讼,要求移除其“军工企业”标签,辩称其产品没有恶意代码。美国国防部在2021年的测试中确认,部分政府版的大疆无人机是安全的。

  无人机的监督管理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难题。民用技术转化为军用技术的界限十分模糊,国际上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各国的政策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美国鼓励国内企业研发军用无人机,而中国则对可能涉及军事用途的部件出口进行限制。2023年,中国商务部宣布禁止出口某些无人机到俄罗斯。对于大疆而言,完全控制产品的最终用途几乎不可能,尽管公司加强了订单审核和软件更新以防止改装,但走私渠道依旧存在。专家觉得,国际社会亟需开展跨国合作,建立全世界的技术管控框架。联合国曾讨论过此问题,但相关进展缓慢。

  尽管面临这些挑战,大疆的销量并未出现大幅度地下跌,亚洲和欧洲市场仍保持稳定。2024年,公司推出了专注于企业应用的新款Mavic 3,并加大在AI跟踪和热成像技术方面的研发。汪滔依然掌舵着公司,推动着无人机技术的进步。随着战争的变化,无人机从原本的“玩具”逐渐转变为武器,传统的军备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必须转型以适应新技术的挑战。无人机在俄乌战争中以低成本和高效率取代了部分传统武器,前俄罗斯总参谋长巴鲁耶夫斯基甚至表示,大疆的产品可能会彻底改变战争的形态。

  回顾整个局面,大疆的困境揭示了科学技术创新的双刃剑效应。最初,企业创新的目的是为提升生活品质,但无奈却卷入了全球政治博弈和军事冲突。西方国家的制裁虽然有安全理由,但背后也有商业竞争的成分。比如,某些美国初创公司想抢占市场,却发现供不应求,最终依然依赖中国的无人机。2024年4月,Reddit上的一篇帖子提到,乌克兰开始从中国购买无人机零部件并自行组装。2025年5月,又有报道称,波兰的仓库将大疆产品转运到乌克兰前线。



上一篇:有内鬼?俄指挥官发表普京座机遭大规模突击细节曝光细思极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