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牵华为,右牵大疆

“新型啃老”正向全国蔓延:年轻人不上班不伸手要钱3000块能活



发布时间:2025-08-06 作者: 智能配电

  “爸妈的怀抱再温暖,也有松开的一天!经历风雨、见识世面,让自己会变得强大才是硬道理!”

  谁能想到,苦读十几年拿到大学文凭的毕业生,人生的第一站不是北上广深,而是回到了自己的家,让父母成了“房东”。

  工作不好找,就算找到了,那点工资也不够花,在一线城市勉强支撑,搞不好还得家里倒贴钱。

  过去常说“知识改变命运”,如今在现实面前,这句话似乎没那么灵验了。学校的大门一关,迎接他们的未必是一条康庄大道。

  揣着一张张大学毕业证书,本以为能打开新世界的大门,谁曾想,这份引以为傲的“装备”,有时反倒成了束缚手脚的枷锁,让他们在择业时左右为难。

  他们渴望找到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可好位置就那么多,“狼多肉少”是常态,“钱多事少离家近”的理想工作,更像是遥不可及的海市蜃楼,看着美,却触碰不到。

  于是考研大军浩浩荡荡,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热度不减,考证队伍也排起了长龙。

  嘴上说是为提升自己,心里或许只是想把踏入社会的脚步推迟一些,至少还能多享受几天“学生生活”。

  付出与回报一旦失衡,看见其他人“996”还觉得是福报,而自己连双休都成了奢望,一些年轻人干脆换了一种方式应对。

  这与其说是消极,不如说是一种无声的抗议,或者是在巨大压力下不得不进行的自我保护。

  再加上网上那些真假参半的“人生攻略”,什么“职场反PUA秘籍”、“老板,我不伺候了”,也在悄悄地助长他们的犹豫,让他们对职场复杂性更加畏惧。

  说到底,外面拼命挣来的那点钱,自己都养不活,搞不好还得家里补贴,那还不如待在家里呢。

  2024年,多少孩子拿着毕业证,却没找到工作,这些冰冷的数据背后,是多少颗焦虑不安的心。

  更让人难受的是,即使找到工作,那点薪水面对一线城市的高房租和高物价,简直是杯水车薪。

  不少年轻人辛辛苦苦干一个月,不仅“月光族”,还得靠家里输血才能维持表面体面。

  听听那些金融硕士毕业后去送外卖的自嘲:“早就不是穿不穿长衫的问题了,而是连裤衩都快保不住了!”

  难怪有些年轻人会嘀咕:寒窗苦读十多年,结果就这样?这种落差感,怎能不让他们心生怀疑,甚至质疑人生意义?

  高学历似乎并没有带来预期中的高回报,这种错位感,让不少人重新思考“奋斗”的价值。

  当努力变得廉价,当付出看不到希望,迷茫和退缩,似乎也成了一种“理性”选择。

  一种叫“全职儿女”的新模式悄然兴起:孩子待在家里,做点家务,陪陪父母,父母则按月提供“生活费”,有些甚至发“工资”。

  听起来像是家庭分工的新尝试,成都就有这样的例子,女儿辞职回家,父母每月支付四千元,负责陪伴、处理杂事,甚至还签订了一份“居家服务协议”。

  可仔细想想,这究竟是新型孝道,还是亲情的明码标价,是逃避社会竞争的遮羞布?

  父母们想要的,可能并非子女提供的“劳务”有多专业,而是更看重孩子在身边的烟火气息,以及那种热闹的家庭氛围。

  父母倾尽半生积蓄给儿子盖房娶媳妇,婚后小两口的生活开支、房贷车贷,甚至孙子辈的养育重担,又悄无声息地回到了老两口肩上。

  传统观念中“养儿防老”的期待,在现实磨砺下,有时竟变成了“养儿费老”的无奈循环。

  许多父母总觉得“帮衬孩子是理所当然”,而一些子女也心安理得地接受这种“溺爱”。

  日子久了,依赖便成了戒不掉的习惯,年轻人越“啃”越心安理得,父母越供养越力不从心,这就形成了一种令人揪心的死循环。

  整个社会对“白领”似乎有一种天然的偏爱,而对于体力劳动和技术蓝领岗位,则总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轻视。

  这就导致许多年轻人宁可在办公的地方熬着,哪怕薪水微薄,也不愿去工地或工厂,尽管后者的收入可能更高。

  他们觉得,坐在有空调的格子里才显得“体面”,那件象征身份的“长衫”轻易脱不下。

  问题是,社会要运转,既需要顶级科学家,也需要成千上万在平凡岗位上挥汗的人!

  如果大学毕业生都挤破头往办公室里钻,那谁来建房子?谁来修理机器?谁来保障我们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

  看看建筑施工工地上,挥汗如雨的大多是五十岁甚至更年长的身影,年轻人反而成了稀罕物。

  这种人才结构的失衡,以及对不同工种劳动价值尊重和回报的巨大差异,从长远来看,对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并不是好事。

  与其在家虚度时光,不如先找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在实践中摸爬滚打,边做边学,边做边看,慢慢规划长远目标。

  观念也需要转变,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只要凭本事吃饭,在哪里都不丢人。

  少做一些“霸道总裁爱上我”的白日梦,多认清“老百姓不吃苦哪能挣钱”这个朴素的道理,可能会更实际。

  日本为帮助年轻人走出困境,推出了一些“职业重启训练营”之类的项目,帮他们找回方向,这种思路值得借鉴。

  在适当的时机“狠心”一把,推他们出去闯荡,让他们自己去碰壁,去学习处理问题的方法,摔倒了再自己爬起来,这才是更深沉的爱。

  总给孩子当“提款机”和“清道夫”,只会让依赖的根越扎越深,避风港再好,也不能成为让人沉迷的泥潭。

  关键是要打破职业的等级观念,别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人,提高蓝领和基层服务人员的社会地位和薪资待遇,让他们也能活得有尊严,干活有奔头,而不是一提到技术工人,就联想到工资拖欠、工作环境差。

  同时多提供一些可靠的职业培训和精准的就业指导,帮助年轻人找到真正对自己最合适的跑道,别都挤在一条路上内耗。

  当社会给年轻人的选择更加多样化,当他们的努力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时,“归巢”的候鸟,自然会想着再次展翅高飞。

  归根结底,父母的怀抱再暖,也捂不热一辈子的岁月,雏鸟总要离巢,航船终将启航。

  当真正的风浪袭来,那些习惯了羽翼庇护的年轻人,是否还有独自迎风破浪的勇气?

  参考资料:【1】中国妇女2023-12-28《全职儿女:新型啃老or新兴职业?》

  【2】人民资讯2023-11-28《“新型啃老”正在蔓延,孩子不工作也不伸手要钱,3000块能活一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特朗普重磅发声:可能很快宣布美联储新任主席!未来24小时内将“大幅”提高印度输美商品关税

  人肉加塞让自己车逆行插队,还喊话“你能把额咋的”!较真的东北游客退了回程票,决定留当地讨个说法!

  河南贫困生686分考入北大医学部英语专业!名校天坑专业专坑高分寒门学子

  2350万老师,饭碗开始晃了:2035年义务教育可能多出近200万老师

  澳大利亚三分26投15中 36分大胜韩国 李贤重16投3中&三分12中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