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牵华为,右牵大疆

过半营收来自背后股东优优绿能业绩独立性存疑

发布时间:2023-11-25 作者: 新闻中心

  如今在城市车道上,新能源汽车的身影随处可见。新能源汽车的车主们,日常寻找充电桩,也成了像喝水吃饭一样的习惯。

  在需求和政策的同步推进下,新能源汽车市场得到了蓬勃发展,而其附带的产业链也获益不少,充电桩行业就是这里面之一。

  优优绿能在今年9月在A股通过了首发上会,没有特殊意外的话,优优绿能大概会在明年完成上市申请工作。如果成功上市,那么A股市场上的“充电模块第一股”就落在优优绿能身上了。

  能有第一股的光环加身的话,对公司宣传来说自然是锦上添花。但受到的关注多了,变相也会成为压力的来源。优优绿能的招股书各项数据经由长期资金市场的严格审视后,发现了不少隐忧。

  首先是优优绿能在招股书报告期内,其业绩过半来自股东及其关联企业的“照顾”,以股权实现利益深度绑定。其次是对比同行优优绿能研发投入不足,甚至低于行业均值。在直流充电技术没有革命式进步的前提下,优优绿能业务的天花板同样不高。最后,美国政府关于电动汽车颁布新政策,优优绿能海外业务面临危机。

  优优绿能成立于2015年,主要营业产品是用于新能源汽车直流充电设备当中的主要部件——充电模块。

  所谓的直流充电设备,用易于理解的说法实际上的意思就是“快充”,“慢充”则是交流充电设备。尽管大家都明白直流充电又快又好,但受制于现实问题,国内目前充电桩有六成都是交流充电桩。

  首先是直流充电成本居高不下,充电运营企业受制于成本问题选择了交流充电设备;其次是直流充电桩体积大,对占地面积有要求;最后则是直流充电桩对安装区域的电力要求高,安装区域的供电能力可能并不适合。

  就拿优优绿能生产的充电模块来说,其充电功率最低是15KW,最高则去到了40KW。但根据优优绿能的销售数据分析来看,近三年卖得最好的是30KW的充电模块,其次是20KW的,两者加起来的比例超过了九成。

  40KW是优优绿能两年前为应用在超级充电桩推出的产品,只是市面的超级充电桩少之又少,直到2022年,其销量依然低迷。

  对于新能源车主来说,自然是希望大街小巷上都能有直流充电桩,节省充电时间。只是在现实层面,要实现这样的局面还需等待直流充电模块行业的技术发展到更成熟的那一天才行。

  在消费者对电动车的接受度逐步提升的状况下,新能源汽车市场催生了对充电桩建设及布局的强烈需求。对于正处于上升期的赛道来说,优优绿能也是其中的一个受益者。依据招股书显示,优优绿能在2020年至2022年期间,分别实现盈利收入2.1亿元、4.3亿元、9.8亿元。

  只是,在节节攀升的业绩背后,优优绿能的盈利能力并不算稳定。优优绿能充电模块的毛利率呈“微笑曲线”模样,出现了明显的波动。2020年毛利率为29.3%,2021年毛利率下降到了26.2%,幸好2022年有所回升。

  2021年,优优绿能在行业内的市占率在5%,到了2022年则上升到了9%。既然优优绿能的市占率能维持着缓慢的增长,说明其产品还是具备一定的竞争力的。只是,细看优优绿能的销售业绩来源,会发现一个明显的问题——其营收过半都来自公司背后的股东们。

  优优绿能前五大客户中,有四家都是股东或者股东关联企业,其中最高的ABB持有优优绿能7.8%股份。这四家企业在2020年贡献了65%、2021年和2022年约52%的业绩。

  从行业发展前途来看,充电桩产业链显然是一门“好生意”,但并不意味着着是一门“好做的生意”。这是因为像充电模块所处的市场结构,由于供给侧上限和需求侧场景过于单一,通常都会陷入与竞品陷入无休止的价格战漩涡中。而只有通过这样相对惨烈的竞争淘汰过程,企业才得以实现圈地扩张的发展目标。

  就拿优优绿能出售的20KW充电模块来说,其平均销售价格从2019年的3134元/台一路下滑到2022年的2372元/台,也致使了该产品的毛利率在此期间的不断下跌,继而影响企业的整体利润。

  充电模块是直流充电桩最核心、成本最高的部件,被业内誉为直流充电设备的“心脏”。从成本角度看,充电模块在充电桩的全体零部件成本比例里面,足足有一半的占比。

  从长远来看,电动汽车的数量会慢慢的多,对充电桩的需求也会慢慢的变多,因而,这一行业的竞争也将会慢慢的激烈。

  相对而言,充电桩运营和维护都属于一个投资密集型的领域。投资规模大,但产出效益却很慢,这是充电桩行业面临的整体痛点。如今参与到这个行业当中的,很多都是与电动汽车有关联的企业,上游或者下游企业均有。

  而高昂的成本使得不管是充电桩整装企业还是负责运营服务的企业,都难以摆脱盈利难、回报周期长的问题。归其根本,是有两个绕不开的问题:充电桩的成本以及利用率。

  这就带来了行业另一个走向,头部充电桩企业为了节约成本,或者向上掌握核心零部件的供应链,最终会选择自行生产充电模块。特来电和中恒电气就没有选择向外部采买充电模块,而是自给自足。

  未来,加入自产自用的充电桩企业,很可能会慢慢的变多。像优优绿能这类专业从事充电模块的企业,竞争压力则会变得更大了。

  与此同时,充电模块市场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是行业集中度高,头部企业垄断了大部分的市场。目前充电模块市占率前五的企业包括英飞源、特来电、永联、英可瑞、中兴,CR5超70%。

  如果没有背后股东关联企业的多番“照顾”,很难说优优绿能是否能凭借自身产品的硬实力竞争到最后。

  目前的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技术和车辆的续航能力都还存在着很大的里程焦虑,所以发展充电站的前景十分可观。预计到2025年,我国的充电桩市场将达到3000亿元以上。

  目前,我国的充电桩数量比例约为2.8:1,欧洲和美国的比例达到了15:1。供应紧张的情况下,充电桩产业的发展潜力很大,尤其是海外市场,吸引了众多国内企业争相奔赴。

  再来看一下优优绿能上市前夕的财务与收益数据情况,可以明显看出的一个趋势:优优绿能出口外销业务的比例在逐年增长,从2019年的14.5%一路上涨到2022年的44%。

  前文提到国内市场充电模块约70%的市场份额集中在前五家厂商,优优绿能的竞争空间并不大,因此优优绿能外销比例比其他友商都来得要高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麻烦的是,今年年初拜登政府发布了新能源汽车新政策。据了解,在新政策中,政府要求从明年开始,超过五成的充电器成本必须来自美国企业的零部件。更要求受到美国政府资助的新能源汽车公司,其充电器则必须在美国生产。

  这也就意味着,美国政府开始大力扶持境内新能源产业链的同时,限制来自海外公司的订单。尤其美国市场是国内充电零部件厂商的主要海外市场,届时这一政策的落实,受伤的企业应该不在少数。而优优绿能十分依赖海外业务,从明年开始其外销订单很可能会受到严重波及,不知道优优绿能是否有了妥善的应对措施?

  如果说充电模块是充电桩的“心脏”的话,那么充电模块的心脏则是“IGBT功率开关”,同时这也是充电模块的核心技术壁垒与制造成本“大头”。可惜国内的充电模块厂商在这个关键零部件上面,更多依赖于国外进口,而非自研自产。

  市场需求倒逼充电模块产品技术不断向上升级,包括如今充电用户对于无功功耗、降低噪音以及智能化应用上,随时都在产生新的痛点和新的需求。

  但美中不足的是优优绿能其实研发投入并不高,并且研发费用率远低于行业均值。据招股书显示,除了2019年以外,优优绿能2020至2022年的研发费用率都在5%以下,甚至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

  在招股书报告同期,充电模块行业的平均研发费用率在11%~12%之间浮动。作为仅专注于单一充电模块研发和制药的企业,如果不在研发上投入更多精力,优优绿能未来发展之路可能还要走得更加漫长。

  优优绿能如今站在了风口上,前期的业绩高速增长,相当程度上可以归功于搭上了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顺风车。再者,优优绿能紧紧抱住了几个股东大客户的“大腿”,业绩大盘相对稳定。只是这样的发展模式,似乎有点经不起敲打。

  眼看行业高景气延续,充电桩及上游核心部件迎来成长蜜月期。随着充电模块各项生产和研发门槛逐渐降低的发展趋势,会有慢慢的变多的充电桩厂商进入充电模块生产环节,逐步实现充电模块的自产自研。

  未来,要想获得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持续性的业绩增长,研发投入是优优绿能需要重视的环节。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恒电气盈利能力比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英可瑞盈利能力比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是传播更多详细的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联的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上一篇:部分区域多个充电品牌在快电下线特来电告诉协作到期

下一篇:【48812】星星充电7kW便携充电桩斩获2024年德国iF规划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