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牵华为,右牵大疆

汽车巨头杀入机器人赛道

发布时间:2025-08-06 作者: 新闻中心

  当特斯拉将Autopilot算法注入Optimus的“大脑”,广汽GoMate用汽车电驱技术重构机器人关节,一场由车企主导的“造人”革命正在重塑全球产业格局。据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其中,中国凭借汽车产业链优势,有望占据半壁江山。

  车企的跨界不仅是技术复用,更涉及人才迁徙与生态重构,这场从“四个轮子”到“两条腿”的进化,不仅是技术跨界,更是一场关于人类生产方式的深刻重构。

  车企跨界人形机器人并非偶然,其本质是工业化能力向智能化场景的系统性迁移。这种跨界背后,隐藏着技术复用、供应链共享和战略重构的深层逻辑。

  智能汽车与人形机器人在感知、决策、执行三大核心环节的技术架构高度重叠。尤其是软件层面,智能汽车领域积累的环境感知、路径规划、动态决策等算法,可直接迁移至人形机器人开发。这种技术外溢效应,本质上是汽车产业在智能化进程中形成的“技术资产”向机器人领域的自然延伸。

  2019年,特斯拉Autopilot团队的工程师张宇(化名)被调往机器人Optimus项目,他发现Optimus的视觉方案几乎是Autopilot的“孪生兄弟”,甚至神经网络训练数据都包含20%的汽车路测场景。张宇透露:“Optimus的视觉感知模块部分移植了ModelY的FSD算法,仅用几个月就完成环境建模能力验证,其运动控制模块则大量复用了ModelY的底盘控制技术。”

  在小鹏工厂的仓储区,Iron机器人正分拣芯片级零件。操作台前,曾参与小鹏XNGP全场景导航系统开发的李工,正调试着摄像头参数:“我们移植了XNGP的视觉感知算法,让机器人能识别反光表面的零件编号,这在智能驾驶中叫‘强光抑制’,现在成了机器人的‘火眼金睛’。”

  广汽GoMate的力控系统,脱胎于新能源车电驱平台的扭矩分配算法。广汽的一位底盘控制专家这样认为:“我们把电动车电驱系统的扭矩分配算法移植过来,让机器人单腿站立时的平衡响应速度提升了50%,相当于给机械腿装上了‘电子稳定程序’。”据悉,广汽GoMate的力控系统开发周期比行业平均缩短9个月。

  技术同源性让车企能快速构建技术壁垒,甚至形成“汽车-机器人”双向数据闭环——特斯拉Optimus每天在工厂产生的作业数据,可以反向优化其自动泊车算法,甚至让特斯拉的视觉感知模型迭代效率提升了40%;而小鹏汽车仓储机器人产生的操作数据,也正在反哺其智能驾驶仿线

  这些远超消费电子领域的标准被原封不动地移植到机器人核心部件。特斯拉Optimus的大量齿轮复用Model3电机模具,单件成本下降82%;比亚迪将刀片电池模组堆叠算法用于机器人关节设计,在缩小关节体积的同时,续航能力也得到提升;某新势力车企的机器人关节轴承,采用与汽车轮毂轴承相同的全流程热处理工艺,寿命达到20万次循环,是传统方案的2倍。

  车企布局机器人不仅是技术外溢的结果,更是应对产业周期的战略选择。当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40%、传统制造效率提升逼近天花板时,机器人成为打开第二增长曲线的关键。

  摩根士丹利《Humanoid100》报告数据显示,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链100家核心企业中,中国车企占据3席(比亚迪、广汽、小鹏),而特斯拉的机器人业务估值已超过其汽车业务的30%。这种布局的背后,是对未来制造业话语权的争夺——当机器人操作系统估值超过硬件制造商2.3倍时,车企的竞争优势正从“机械臂数量”转向“智能中台构建能力”。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某新势力车企的前车之鉴。2022年与海外机器人企业的联合开发项目,因对方突然终止算法授权而夭折。该企业前工程师透露:当时我们的产线都调试好了,最后只能看着进口设备拆箱。这段经历也让行业认识到:当投资变成单纯的财务杠杆,核心技术的咽喉仍被他人紧握。

  2023年以来,智能驾驶背景创业者成立的机器人公司超过50家,涵盖硬件研发如众擎机器人)、算法开发、零部件供应等细致划分领域。这一些企业往往获得车企战略投资,如北汽产投投资银河通用,小鹏汽车关联基金注资有鹿机器人,形成“车企-创业公司”的共生关系。

  深圳某机器人公司的调试车间里,前比亚迪三电工程师林浩(化名),正在校准机械臂的能量管理参数。这位曾经的电池管理专家,如今是机器人动力系统的核心开发者:“刚开始连减速器的传动比都算错,好在汽车电驱系统的控制逻辑是相通的。”他展示着自己开发的续航优化算法,“我们把电动车的电池热管理技术用过来,通过关节电机的余热回收,让机器人续航提升了30%。”

  特斯拉的招聘会上,“机器人运动控制专家”的展板前围满了求职者。招聘负责人透露,他们刚从波士顿动力挖来3名核心工程师,开出的年薪包含百万期权。“我们应该既能理解汽车ESC系统,又懂双足平衡算法的‘双栖人才’,这样的人在市场上比芯片还稀缺。”

  车企的入局正在引发机器人产业链的深度重构,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触及商业模式的本质。

  宁波某汽车线束供应商的产线上,技术主管赵工正在检查机器人关节线束的弯折测试。“原本给新能源汽车设计的高压线万次弯折寿命。我们改良了硅胶在允许电压下不导电的材料,结果发现这样一种材料用在电动车充电桩上,寿命也提升了50%。”他指着生产线%的产能转向机器人线束,客户甚至包括库卡、ABB等国际巨头。”

  小鹏工厂的服务器机房里,Iron机器人每天产生的大量作业数据正在实时上传。“这一些数据包含上千种零部件的抓取姿态、几百种工厂环境的动态避障场景,比汽车路测数据更复杂。”一位业务负责人透露,“我们计划将数据打包成API服务,向第三方工厂提供设备故障预测、物流路径优化等解决方案——这可能比卖机器人硬件更赚钱。”

  人形机器人的类人感知能力不够,复杂环境下的动态平衡、触觉反馈等尚未突破。当前机器人技术仅相当于智能驾驶的L2级别,距离L4级通用智能仍需5-10年。能源效率也是痛点,Optimus续航仅4小时,难以满足全天候作业需求。

  尽管人形机器人概念股在2025年涨幅超过300%,但产业实际成熟度仍存疑。某投行分析师指出:“当前行业存在非常明显泡沫化风险,90%的初创企业尚未实现盈利收入,而头部企业的量产成本仍高于市场承受极限。”

  不过,该分析师表示:“我们仍就看好车企背景的项目,有真实的应用场景和供应链支撑,比如某新势力车企的机器人业务,已通过工厂内循环实现了5000台的小批量交付。而且广汽GoMate已经实现了小批量生成,单价也相对有优势,小鹏Iron通过内部场景验证积累的技术参数,也正成为其对外输出的重要竞争力。”

  汽车行业的“造人”运动,本质上是一场从交通工具制造商向智能生态构建者的重大转变,是在智能时代重新定义自身的能力边界——那些成功将汽车制造DNA注入机器人研发的企业,正在构建跨维度的竞争优势;而仍在观望的玩家,或将错失定义下一代智能硬件的入场券。

  这场转变的深层逻辑,是汽车产业在智能化进程中形成的技术资产、供应链能力、数据积累,正在向机器人领域进行系统性迁移。这种迁移不是简单的跨界,而是基于技术同源性的产业升维。当汽车企业将无人驾驶算法转化为机器人的“大脑”,将动力电池技术转化为机器人的“心脏”,一个由智能汽车、人形机器人、智慧城市组成的新生态正在崛起。



上一篇:大疆无人机:以科技之名重构天空想象力

下一篇:2025年充电桩计划商优选攻略:河南微鹏电子科技如何故技能驱动才智充电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