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15 作者: 新闻中心
一些不法分子打着“政府招商引资项目”等旗号以投资充电桩名义实施非法金融活动,以高额投资回报为诱饵,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扰乱金融秩序。此类投资活动欺骗性强、涉众面广、危害性大,需要产生了警惕,谨防受骗。提示如下:
虚假宣传:不法分子伪造政府批文、合作协议等文件,宣称项目获得政府全力支持,具有官方背景,骗取信任;吹嘘充电桩项目的盈利能力,承诺收益率远远超出市场正常投资回报率。比如宣传投资某充电桩项目,一年就能回本,后续纯赚高额收益。
虚构项目:虚构不存在的充电桩项目,或者对已有的项目夸大规模和收益预期;利用线上APP展示虚假的充电桩运营数据,如修改后台让未通电的充电桩显示为“24小时满负荷运转”,伪造充电记录和收益数据。
资金挪用:尽管声称投资款用于充电桩建设运营,但实际上大部分资金被挪作他用,用于支付早期投资者利息(形成庞氏骗局)、不法分子挥霍或转移隐匿。像一些案件中,公司吸收大量资金后,仅有极少部分用于实际建设充电桩。
案例警示:海南某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销售新能源充电桩为名非法集资。该公司虚假造势、夸大实力,利用线上线下推广方式,面向社会公众销售所谓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产品,许诺给予最高投资回报年化率近200%的高额收益,利用销售新能源充电桩名义非法集资。公司出售充电桩2万台,吸收资金10亿余元,其中约6亿元用于返利,约2亿元用于公司营销运转,剩余约2亿元被实控人、高管及经营销售团队挥霍。实际用于建设和收购充电桩的资金仅1000多万元,实际收购和建设充电桩仅123个,另有108个已处于停建状态。
查验企业资质: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企业注册登记信息,确认其营业范围是否包含充电桩相关业务;了解企业是不是具备相关行业资质,如电力施工资质、充电桩生产销售许可等。
核实项目真实性:向政府有关部门(如招商引资服务中心、发改委、金融监督管理等部门)核实项目是否为政府招商引资项目,查看政府官方文件、公示信息。
理性分析收益:充电桩建设经营成本高、回收周期长,一般需2 - 3年甚至更久才能回本盈利。对那些承诺超高收益、短期回本的项目要高度警惕,切勿被高额回报冲昏头脑。
保护个人隐私信息:不随意向陌生企业或个人提供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手机号及验证码等重要个人隐私信息,防止信息被滥用进行非法金融活动。谨慎签订投资合同。
市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工作机制提醒您:任何企业或个人未经金融监督管理部门许可,不得向个人直接融资,不得违规接受、归集消费者的资金。请社会公众高度警惕此类打着新兴起的产业旗号向社会不特定公众吸收资金行为,自觉远离高利诱惑,理性挑选出正规理财渠道。